攻击是旨在伤害或损害他人(包括个体,也可是群体)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反社会行为的一种,严重的攻击,如暴力犯罪、自杀、恐怖主义等,有较大的社会危害。道德(morality)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道德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关注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和安慰,这些我们通常统称为亲社会行为。第二个维度关注给他...
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帮助个体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并通过获取、理解和利用相关信息以达到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等在内的综合体。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新兴概念,在国际上,心理健康素养已经对心理健康的相关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
职业紧张,又称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当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达不到环境所需时个体产生的生理性和心理性压力,以及由于这种不能满足客观需求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这是人体外界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表现,包括生理反应和精神心理反应两部分。职业紧张在劳动者的承受范围内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劳动效率,促使劳动者发挥潜能以适应客观环境的需求。相反,...
心智化,又称心理化,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Fonagy(1991) 提出,是指个体明确地或含蓄地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意图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欲望、需要、情感、信念和推理)的一种心理过程。心智化的英文可以写做mentalization或mentalizing,前者更注重心智化的结果,后者更偏重心智化的过程。这种能力使得个体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头脑中发生的...
“道德判断”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在他之后有许多学者以道德判断作为研究道德发展的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把道德发展作为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道德的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的过程。在科尔伯格的研究中,他经常交替使用道德认知、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概念。对于道德认知,科尔伯格是这...
- 1
- 2
- 3
- 4
- ...
- 116
-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