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问卷(Mentalization Questionnaire, MZQ)
心智化(mentalization)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由Bateman等、Fonagy提出,他们认为心智化是通过识别和反思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行为、意图,从而能够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心理活动。心智化是一种心理能力,同时也被概念化为一种心理过程,指的是把外显行为作为有意图的心理状态的结果,同时又在心里保有这一过程所具有的推论的性质。
心智化是一个整合概念,涵盖了广泛的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与许多其他概念相互重合,包括正念(mindfulness)、心理理论(theoryofmind)、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等。正念是“对当下保持不加批判的觉察”,是对注意的调节和对自身体验的接纳。正念强调对自我内在体验的接纳,而心智化的重点是构建与内在体验相关的表征和意义。心理理论是指能够描述个人或他人内心状态(如意图、信念、期望、知识和情绪)并基于此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心理理论关注于识别他人的愿望和意图,而心智化更加注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无意识心理状态的认知。情绪智力是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及其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情绪智力被限定在与情绪相关的心理状态,而心智化则与全部的心理状态有关。促进心智化也就相当于为了增进关系与自我调控而增强了情绪智力。
有研究表明,心智化功能来源于母婴依恋关系,在生命早期的第4~5年中发展起来,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安全的依恋和关系促进了心智化的发展。婴儿期的情绪镜像过程可能在内部状态的心理表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婴儿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的形成提供基础。心智化能力受损表现为个体无法进行心智化或者以一种有缺陷或歪曲的方式进行心智化,会导致对自我和他人的心智化水平不平衡,具体可能表现为:没有对情绪的觉察;无法进行自我反思;无法调节情绪;将内部心理状态等同于外部现实等。
周泽民等人对心智化问卷 (Mentalization Questionnaire, MZQ)单因子结构进行多次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保留9个条目;验证因子分析表明单因子结构拟合较好(χ2=131.01,χ2/df=4.83,P<0.001,NFI=0.94,CFI=0.95,GFI=0.95,IFI=0.95,TLI=0.93,RMSEA=0.08)。MZQ中文版得分与RFQ-8的过度心智化分量表得分负相关(r=-0.59,P<0.01),与心智化缺陷分量表得分正相关(r=0.28,P<0.01)。MZQ中文版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ICC)为0.82。心智化问卷中文版测量大学生心智化水平的效度和信度良好。
心智化问卷(Mentalization Questionnaire, MZQ)
1=完全不符合
2=部分不符合
3=不确定
4=部分符合
5=完全符合
1.我认为,大多数时候,最好不要有任何感受。
2.我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我很难相信人际关系可以得到改变。
4.我倾向于忽略身体紧张或不适的感觉,直到这种感觉强烈到完全占据我的身心。
5.谈论感受意味着它们变得越来越强烈。
6.有时我只是在事后回想起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
7.通常,我很难完全感知自己的感受。
8.一想到有人会批评或冒犯我,我常常感到受到威胁。
9.我经常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在发生什么。
参考文献:
周泽民,黄倩,陈敏,等.心智化问卷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5,39(03):287-292.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查找量表还是在线测试,均可微信:57762787